从白菜当家到菜篮丰盈 冬储菜折射时代变迁-365网址
> 正文
2024 11/02 09:09:45
来源:太原晚报

从白菜当家到菜篮丰盈 冬储菜折射时代变迁-365网址

字体:

  原标题:从白菜“当家”到“菜篮”丰盈

  “冬储菜”折射时代变迁

  居民购买冬储菜

  清徐县小王村的蔬菜大棚内,蔬菜长势良好

  寒意渐浓,冬天的脚步近了。一些年长的市民,这个时候会多买些白菜、土豆或大葱,带回家当作冬储菜。于他们而言,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,也是一种温馨记忆;更多的人,觉得一年四季蔬菜供应充足,从“有啥吃啥”到“吃啥有啥”,更愿意现吃现买。记者走进居民家中,透过变化中的冬储菜,带您体会时代变化。

  时间:上世纪60年代末

  关键词:白菜

  房前屋后囤菜

  作家梁实秋在《谈吃》一书中写道:“在北平,白菜一年四季无缺,到了冬初便有推小车子的小贩,一车车的白菜沿街叫卖。普通人家都是整车的买,留置过冬。”这个场景,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原,也很常见。

  今年69岁的常根绪,住在玉园路23号院。她清晰地记得,小时候入冬的标志,并不是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,而是开始占据家里一方天地的白菜。

  “每年秋冬交替时,几乎家家户户都把准备冬储菜当作一件大事来做。街头,常能见到装满大白菜的卡车。有的家庭,男女老少一起跑到菜站排队,凭票购买白菜,一趟趟往家搬。”老人说,当时还住在西铭矿的一处筒子楼里,房前屋后、窗台底下,一排排一摞摞,都堆着白菜。天冷了,就给菜盖上被子;太阳出来,就把菜一棵棵摊开,晾晾湿气。只有把白菜照顾妥帖了,心里才踏实。

  10月30日,常大娘赶到附近的早市,买了几捆葱和十几棵白菜,在玉园南社区网格员杨恩英的帮忙下,用自行车驮回了家。在老人心里,这份冬储菜情怀挥之不去,总觉得“不囤点菜,就不叫过冬”。

  时间:上世纪70年代

  关键词:菜窖

  家家有个菜窖

  今年54岁的冀锁平,住在智诚天和园小区。又是一年冬季将至,她想起了老院子,和院中那口菜窖。

  “小时候,父母每年要买很多冬储菜,放进菜窖,能吃到开春。”老人说,当时住平房,父亲也挖了一口深约2米的圆形菜窖,并在里边开了3个侧窑,分别用于储藏白菜、土豆、胡萝卜。里面放着梯子,啥时候想吃,随时下去取点。

  冀锁平回忆,每次家长钻进去拿菜,她就蹲在窖口等着,里面冒出阵阵寒气,墙壁结了一层白霜。她惊讶:里面咋这么冷?长大些后,自己也能下去了,才发现虽然窖口小,但里面挺宽敞,面积足有七八个平方米。温度很低,蔬菜、苹果被保存得很好。

  当时,就算住楼房,许多家庭也配有菜窖。能有个菜窖,就和现在有了车库一样令人兴奋。快入冬时,各家的菜窖都已满当当的。一些调皮的孩子,喜欢躲在菜窖里,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。

  10月29日,和泽苑社区网格员荣雅琴入户看望冀大娘,见老人“象征性”地买了十几棵白菜,摆在阳台上。老人说,现如今,白菜依旧是众多蔬菜中价格最低廉的,但家里包饺子,首选大白菜馅,想念这一口。

  时间:上世纪80年代

  关键词:大棚

  “反季菜”多起来

  眼下,室外瑟瑟,但在清徐县集义乡小王村的蔬菜大棚内,依旧暖意融融。59岁的村民张能维,钻进自家大棚里,看着绿油油的黄瓜、芹菜、生菜,喜上眉梢。

  “上世纪80年代,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,冬季供应的蔬菜种类慢慢多起来。白菜,从‘当家菜’变成了‘平常菜’。”张能维说,“我的父亲,是村里最早尝试大棚种菜的种植户之一。冬季,市场上也能买到黄瓜、豆角、西红柿、菠菜等蔬菜,而居民家里的冬储菜数量,开始逐渐减少。”

  73岁的李欣泽,住在智诚天和园小区。10月30日,网格员阎玉秀帮着老人把几捆大葱摊铺在院里晾晒。据老人回忆,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,冬季蔬菜的供应丰富起来,还能见到南方的一些蔬菜。再加上后来城市建设力度大,很多菜窖弃用,家里也不再买那么多冬储菜了。

  时间:上世纪90年代

  关键词:丰富

  菜篮里装“四季”

  住在露泽园小区的陈海仙老人,今年74岁。她说,上世纪90年代,生活有了很大变化。全家人从农村老家搬到太原,住上了六层楼房。家里入冬前腌菜的习惯没有变,但腌菜容器从院里的大缸大罐,变成了阳台上的小玻璃瓶、小陶罐。

  她亲手腌制的雪里蕻、芥辣丝、洋姜等,一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“下饭菜”。那时,儿子读高中,住校。每次去学校,陈海仙都会拿罐头瓶装满腌菜,放到孩子的书包里。

  对于操持家务的陈海仙而言,买菜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,过冬也不需要再费劲往家运白菜、萝卜了。每隔几天,她会去趟下元菜站或河西蔬菜批发市场。菜品丰富多样,除了价格略高一些,和平时没啥区别。

  10月29日,和泽苑社区网格员郭银莲入户时,老人刚腌制了一些雪里蕻。今年的冬储菜,仅此而已。老人笑着说:“冬天啥也有,胃口也变‘挑剔’了。现吃现买,价格也不贵,不费那事儿了。”

  时间:2024年

  关键词:怀念

  忘不了的情怀

  10月31日,奥林匹克花园南区。西华苑东社区网格员侯梓萌入户看望75岁的独居老人李桂枝,对方正忙着做西红柿酱。老人说,都要寄给远嫁长沙的女儿,她很喜欢吃。

  女儿小时候,李桂枝学会了做西红柿酱。把西红柿切成块,蒸熟装到瓶子里,迅速封上瓶盖,到了冬天再拿出来吃。寒冬腊月,她用西红柿酱做成热汤面,加点醋,再滴少许香油。热腾腾地端上餐桌,女儿吃得那叫一个香。往后每年,家里总要在入冬前,除储存白菜、土豆等蔬菜外,还要备下许多西红柿酱。

  后来,即便到了冬季,市场上供应的蔬菜也不断档,家里不再购买冬储菜。但是,做西红柿酱的习惯,一直保留着。对于女儿来说,这是“妈妈的味道”。

  清晨6时30分的开化寺早市,一处处摊位上码放着白菜、土豆、大葱等蔬菜,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。有的人一如往常,只买几天的量,吃完再来。也有些上了年纪的人,买了很多,对他们来说,冬储菜不只是生活需求,储的是记忆,吃的是情怀,更是生活的滋味。

  记 者 李 涛 任 兵

  通讯员 张娇燕 李海燕 文/摄

【责任编辑:王亮】
网站地图